长春市京东海参专业批发精品海参礼盒
论海参增殖及育苗技术分析
海参(Sea Cucumber, Holothurians)因其高蛋白、低脂、糖类丰富、无胆固醇,强身滋补而广受青睐,拥有重要的市场价值。近年来,随着海参需求量的不断增加,全球海参资源过度开发,海参种群量急剧减少,海参育苗、增养殖产业则悄然兴起。 1 海参育苗技术分析上个世纪30年代,日本率先开展了海参育苗技术的相关研究,并在80年代同中国同时建立起了工艺流程相似的刺参人工育苗技术 刺参育苗生产始于初夏,结束于八月底,六月下旬到七月初进行亲参的采捕,密度控制在30头/m3左右,受升温等刺激催产,在蓄养池中受精,孵化水温控制在20℃附近。因健壮幼体往往位于水体的中上层,生产过程中可利用浓缩法或虹吸法对初耳状幼体进行选优。初耳幼体培育密度控制在1个/mL以内,采用盐藻等单胞藻进行投喂。若水中樽形幼体达到30%-50%时,次日进行附着基的投放。稚参的最佳附着密度为0.2~0.5头/cm2,此时,进行底栖硅藻等饵料的投喂。对于刺参耳状幼体而言,其投喂饵料包括金藻、盐藻等单胞藻及海洋酵母等代用饵料。在稚参培育期,其饵料主要包括底栖硅藻及人工配料等。 对于初附着幼体的培育,国外主要采用两大模式来进行:一种是日本改进培育模式,即在水池中置于多个小网眼网袋,利用一组板片进行支撑,幼体可附着于板片上进行生长。在这一系统中,可通过对光照的控制来促使底栖硅藻的大量繁殖,这样幼体就能以繁生硅藻为饵料,育苗期即无需进行饲料的投喂;另一种是印度糙海参培育模式,包括塑料板培养和铺砂水泥池培养两个阶段。首先,附着的幼体脱离平板后饲养于铺沙水泥池中,利用马尾藻粉等进行投喂,待幼参10-20mm后,转至细砂池中进行石莼藻粉的投喂。海参育苗技术是实现海参增养殖的基础,在此过程中,应注意诱导产卵、附着基的选取、饵料投喂量的控制等环节,以成功实现海参育苗。 2 海参增殖技术分析 国外海参养殖资料少,多数仍处于试验阶段,目前,虽日本拥有较为成熟的刺参规模化养殖技术,但多用于海上放流增殖。印尼在90年代前进行了糙海参的放流增殖试验,但至今还未形成大规模生产。越南有研究者试图借助于土池、海底网袋、网笼等对糙海参进行单一化养殖,或和虾参一起混养。韩国学者开展了刺参、鲍混养等试验,并获得了成功,由于海参吞食鲍粪便、残饵,因此,净化了水质也促进了海参的生长。